发布时间:2024-10-11浏览次数:53
在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集团梧州制药,有一颗小药丸,黑色的外衣,圆圆的身体,虽然其貌不扬,但这颗小药丸却承载了一代代梧药人精诚所至的传承,它就是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产品——中华跌打丸。作为华夏民族医学的一块瑰宝,这颗小药丸以其来历不凡、疗效独特而畅行天下、济世救人,在国家的医疗救助体系中发挥巨大功效,曾荣登国家卫生部指定全国下乡成药之列。
01 一颗来历不凡的“小药丸”
中华跌打丸以少林跌打药方“急性子散”为基础方,经药味加减、筛选发展而成。
该方来历颇为曲折传奇,出自少林秘方。清光绪年间,居四坊路的陈家世代为商,家境殷实而乐善好施。民国初期,一少林寺僧人落难梧州并身染沉疴,幸得陈铁之父收容照顾,僧人为答谢陈家救助之恩,赠少林药方“急性子散”,陈家珍藏至陈铁代。解放后,陈家改行在家行医,以祖上相传的少林“急性子散”(即中华跌打丸基础方)为主方以原始的浸泡研磨方式将中草药捏造成丸作为日常跌打刀伤处方用药。
1956年,陈铁结束了家庭手工原始制药工艺及个体行医的历史,与十数位民间医生共同成立了联合诊所,成为一名持证行医的骨科医生。与此同时,其日常所用的“急性子散”药方交由诊所属下的中草药加工作坊(梧州市中药厂前身)进行加工。“急性子散”的制丸工艺也由原始的手工捏制转为作坊式制作。
1959年,梧州市中药厂组织当地颇有名望的中医师集体研究,以陈铁门诊用的跌打处方“急性子散”为基础方,增减部分药材后制作成跌打丸供各门诊部使用。
1960年,该药丸正式命名为“中华跌打丸”。
1961年8月,广西卫生厅批准使用第1号配方生产中华跌打丸。中华跌打丸最初的生产条件十分简陋,整个生产工序均为纯手工制作:用研船研粉、炭火干燥灭菌、柴火煮糖、人工边椿边搅、手工搓丸、晒干。为便于贮藏防止变质,再用纱纸包裹两层后,渗二次腊衣即得成品。
1965年,由梧州市卫生局牵头重新调整组方,原27味药材组成的处方经增减部分药材后形成了由金不换、假蒟叶、田基黄、牛尾蕨、鹅不食草等32味药材组成的处方。并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逐渐采用机械化生产。
1966年2月,广西卫生厅正式批准按第2号配方生产中华跌打丸。至此,“中华跌打丸”配方正式成型,也从此刻开始了属于它的传奇道路。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中华跌打丸以质优、价廉、疗效可靠而远销大江南北,为当时跌打治疗之首选药物,在1975年辽宁营口地区地震和1976年唐山地震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1981年“中华”牌商标获注册通过,成为当今中国唯一一个获许使用“中华”作为商标品牌的药品。1983年,中华跌打丸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奖评审委员会授予国家银质奖。2004年,中华跌打丸入选《中国药典》(2005)。
02 一颗突破自我的“小药丸”
党的十八大以来,席大大总书记多次就中医药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把中医药放在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审视。而中华跌打丸是企业“开荒者们”留给梧州制药的瑰宝。已走过近九十多年历程的梧州制药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让老企业焕发新活力?
硬件设施上,建立了国家GMP标准的D级生产车间,占地12000平方米,拥有对外参观通道,全方位地展示了规模化生产高品质中华跌打丸的每个环节。现已成为集历史展示、生产展示、文化交流、研学等为一体、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
技术开发上,成立了劳模工匠人才工作室,不断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企业还先后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暨南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等单位院校合作,开展了中华跌打丸二次开发、质量标准提升、现代药理药效研究以及新功效开发等科研实践。此外,还借助自身拥有的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广西医药产业工程院、广西药物提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千亿元研发中心等先进技术平台,持续开展自主创新,不断吸纳现代制药技术,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作技术和一整套成熟的生产工艺。
如今,中华跌打丸在传承保留以蜜糊丸,蜡封保全的大蜜丸剂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不断开发出更多适应现代人服药习惯的小蜜丸、水蜜丸、水泛丸、酒剂等系列产品,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这颗小小的药丸,正在为人民的健康贡献着大大的力量。
03 一颗薪火相传的“小药丸”
至今,中华跌打丸制作技艺已经传承到了第五代。这颗小药丸有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因为一代代梧药人用匠德、匠心、匠技传承下来的制药技术和悬壶济世精神,为中华跌打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第二代传承人陈永强到第三、第四、第五代传承人程智宁、罗琨炽、雷洁萍,一个个传承人正是一千多梧药人的写照。他们虽然职务不同,岗位不同,但都在为人生就是博-尊龙凯时大健康产业、为传承中国中医药文化,潜心耕耘、默默奉献,正是有了他们,梧药老字号品牌才得以代代相传。中华跌打丸也成功入选了梧州市第六批和自治区第九批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名录。
如今,“中华跌打丸”的传奇之路还在不断延续,梧州制药的传承人们不断加大对人才成长、传承人队伍建设、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等方面的培养力度,全方位实现传帮带;通过产学研合作,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推动中华跌打丸传统制作技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加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以工匠创新成果展示等渠道,扩大对中华跌打丸制作技艺的宣传。正是梧药人这份“造中华好药 护人民健康”的信仰和执着,才使得这颗小药丸恒久流传。
文: 李慧、胡春妮、潘俊宇
图:梧州制药提供
投资者联系电话:0774-3939022
办公室联系电话:0774-3939288